媒体报道
Media Coverage
美籍华人情牵南丹千名孩子
发布日期:2011年08月03日
广西民族大学学生何青辉和记者说起的第一句话,就是“感谢,感谢他们。要是没有他们的资助,我可能永远也无法走进大学的校门。”
●阅读报纸可登陆:http://www.ngzb.com.cn/
——早报数字报——找到“3月26”的第三版即可
●电视报道观看请登陆:http://www.gxtv.cn/
——点击“点播中心”——都市频道的“爱心在行动”——点击日期“3月26日”- 中段
2011年3月24日,广西民族大学学生何青辉和记者说起的第一句话,就是“感谢,感谢他们。要是没有他们的资助,我可能永远也无法走进大学的校门。”何青辉是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仁广村的一名普通的白裤瑶子弟,如果无法上大学,他也许会和他的伙伴一样,早早结婚生子,或外出打工。何青辉口中说的他们,是美籍华人马业广和他的同伴们。
3月21日一大早,年届六旬的马业广和他的同伴李南生、虞兴荣、吴丰沛、吴家平,又一次从美国来到南宁。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南丹县八圩、里湖两个瑶族乡,那里的上千名孩子,是他们的牵挂。每年的3月和9月,他们就像候鸟一样准时来到这里,将他们募捐来的助学金,分发到两个乡10所学校的负责人手里。这一习惯,他们已经坚持了整整10年。
“我要好好读书,回报好心人的资助”
3月21日中午,马业广几人乘坐汽车从南宁出发,经过4个小时的颠簸,到达了南丹县城,南丹高中有他们资助的95名学生。
马业广等人一走进教室,早已聚集在教室里等待的95名学生激动地站起来鼓掌,向他们尊敬的马爷爷致敬。马业广和他的同伴也激动地走到同学们中间,询问他们最近的学习情况怎么样,压力大不大,考试成绩好不好,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。几位女同学听到马业广问起家里的情况,忍不住掉下了眼泪。吴茜的爸爸是残疾人,家里的重担都落在了妈妈身上,要是没有好心人的资助,她就只好回家干活,为家里减轻负担。何胜华同学说,村里好多小伙伴都早早辍学回家,就他自己还在坚持读书,“上初二的时候,我有幸受到马爷爷的资助,他答应我会一直资助我到大学毕业。我要努力学习,考一个好大学,来回报好心人的帮助”。
南丹高中办公室副主任韦丽欢老师告诉记者,马业广和他的同伴从2006年开始,给这里的95名瑶族孩子每人1750元/学期的生活费。从2010年开始,国家开始给少数名族学生发补助,马业广将资助额下调到1200元/学期。现在,这些孩子每年能从马业广这里得到2400元资助款,可以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很多问题。
3月22日、23日,马业广和他的几名同伴,兵分三路,分别奔赴南丹八圩和里湖两个瑶族乡的9个学校,将一沓沓的资助款交到了学校的负责人手中。八圩中学,233名学生,5.9415万元;吧哈小学,101名学生,1.635万元;立坳小学,189名学生,3.035万元……每到一所学校,他们都要到每个教室里点名,看看有多少学生在上课,这学期人数比上学期减少了没有,孩子们的衣服穿得暖不暖、手凉不凉,午餐有没有肉吃……
“当年被‘骗’到这里,现在我心甘情愿‘受骗’”
一群已经定居美国多年的美籍华人,为什么会如此关心广西偏远山区的孩子们?活动的发起人马业广告诉了记者其中的原委。
马业广年轻时在美国当律师,后来年纪大了,就将律师事务所交给女儿打理,开始做义工。
2001年年初,一个偶然的机会,他认识了当时在联合国做翻译的吴章铨先生。吴告诉他,在广西、贵州等一些偏僻的山村,还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学。于是,他就跟着吴先生,来到了广西南丹八圩瑶族乡现场查看。马业广一到八圩,就被这里农民生活的窘迫所震撼。回到美国后,他联系自己的华人朋友李南生、虞兴荣等人,成立了一个美国生活教育基金会,每人捐出一笔钱,帮助八圩瑶族乡的白裤瑶孩子上学。当初基金会只有几个人,现在已经发展到四五百人。大家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,从2002年开始,每年分春秋两次,到南丹给孩子们发放资助款,至今已坚持10年。资助的学生也由当初的20多名学生,扩展到现在八圩和里湖的10所学校、1000多名学生,捐助的助学金和物资总额近1000万元人民币。
基金会的骨干虞兴荣告诉记者:“当年老马骗我说,要带我到广西去打高尔夫,没想到将我‘骗’到了南丹八圩。一看到这里的孩子们上学难的现状,我就被打动了。从那以后,我一有时间,也会带着朋友来这里。回去之后,他们也非常踊跃捐款,帮助这里的孩子。可以说,当年我被马先生‘骗’到这里,现在我是心甘情愿‘受骗’。”
“这10年,是我这辈子最有意义的10年”
马业广和他的基金会,将会员们捐助来的每一分钱,都用在了捐资助学上。每次来广西,他和同伴们来回的机票、食宿等费用,都是自己掏腰包。马业广告诉记者,捐资助学的钱,多半由基金会成员募捐而来,每次助学活动结束后,大家返回美国,都会将捐出的每一笔钱,向捐资人公布。因为做到了公开透明,所以这些年基金会募集来的资金越来越多,受惠的学生也越来越多。
在基金会掌管“财务大权”的李南生,是此行中年龄最大的一位。尽管腿脚有点不方便,可他什么都是亲历亲为。他告诉记者:“这10年,是我这辈子最有意义的10年。其中收获的快乐,一般人无法体会。”
每次基金会来助学,几乎都是南丹县教育局教师工会主席韦华孟接待,他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故事:2006年,马业广要到南丹八圩瑶族乡七圩小学去捐助。当时,由于一连几天的阴雨,车子走到半山的时候,由于路滑上不去了,韦华孟建议大家先回到县城,等雨停了再去,但马业广坚持要去,说那边的孩子们和老师已经在等着,不赶到七圩对不起他们。于是,几个人下车,步行向目的地赶。后来,七圩学校的老师们听说马业广冒雨赶往学校,连忙骑了几辆摩托车出来接。几个人到达七圩小学的时候,早已经全身湿透。
这给韦华孟留下了很深的影响,他说:“我开始也以为他们只不过是一时热情。但10年下来,看到他们只有奉献、不求回报,我对他们除了尊敬,剩下的全是感激。”
记者跟随采访的几天,马业广和同伴总是回避当地教育部门的招待餐。他们喜欢和各个学校的老师们围坐在一起,边吃边询问,还有哪些方面资金不足,需要帮助。
“我们不会半途而废”
采访时,马业广一直反对记者使用“坚持”这个词。他说:“你们觉得我们坚持了10年,不容易,但我觉得我们是快乐了10年。”
马业广告诉记者,从2002开始到现在,他们资助的上千名学生中,已经有27名考上了大学。这些孩子,是马业广他们最大的骄傲。
韦华孟告诉记者,基金会开始进行资助的时候,一些孩子和家长也担心这是“一时的热情”,持续不了多久。听到这种质疑,马业广和他的基金会决定,在逐步扩大资助面的同时,还要延长资助链。具体做法是选定几个村子,将村子里的孩子全部纳入资助范围,从小学一直资助到大学毕业。几年坚持下来,很多家长开始看到了基金会的诚心,也开始支持孩子上学。现在,基金会资助的八圩瑶族乡的7个村子,学生在校率有了大幅增长。
一名家长问过马业广:“你们都已经60岁了,万一将来去世,孩子们还能不能继续得到资助?”马业广说,他的女儿和李南生的儿子,接过了老人们的接力棒,已经来八圩和里湖发放过很多次资助款了,孩子们也喜欢做这件事。他相信,他们的事业会继续传递下去。